资源型城市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攀枝花西区的有益探索与成功实践-威尼斯2299

威尼斯2299
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攀枝花西区的有益探索与成功实践

时间:2019-04-28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产业投资推介会暨签约仪式

       4月28日,由四川省发改委指导,四川省社科院、省社科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共同主办,攀枝花市西区区委、区政府、《当代县域经济》杂志等单位承办的全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座谈会在攀枝花市圆满举行。会上,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继瑞代表学会专家委员会发布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攀枝花西区的有益探索与成功实践》转型发展报告。下面为报告全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世界性的难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四川有10个市(州)涉及,约占四川市(州)总数的50%。因此,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对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攀枝花西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长期作为攀枝花市重要能源资源战略基地,一度的“一煤独大”造成了产业结构畸形和环境保护困境。2012年,攀枝花西区全面探索转型发展新路,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重新定位、积极转型,提出西区高质量发展“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西区“再生式”转型实践,探索出一条“五转一挖一提一增”资源型城市区转型发展的“西区路径”,使西区呈现经济、社会与环境高度和谐发展的六幅“和谐画面”,为全省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五条经验”。

未来,西区还应当不忘初心,继续练好“内功”,借助“外力”,在转型发展中“内外兼修”,推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六幅画面”:凸显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成效

2012年以来,攀枝花西区立足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高质量发展为标准,强力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围绕西区高质量发展“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聚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西区”的目标,历经全区人民的努力,形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呈现出“资源保障高、经济活力强、生态环境优、城乡风貌美、文旅特色浓、民生福祉高”六幅“和谐画面”,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资源保障高”:凸显西区资源城市战略使命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2012年以来,攀枝花西区作为资源型城市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煤炭能源资源保障进一步增强。西区形成四川最大的320万吨焦化产能,产业集中度高,初步形成由传统火电能源转型到清洁能源,未来将形成lng(液化天然气)3亿立方米和氢能6亿立方米等的能源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接替资源逐步形成。国电龙源电力100兆风力发电、森田新能源等项目建设之中,未来将在太阳能、风能、氢能方面形成传统煤炭能源的接替,形成水、火、风、光互补的能源新优势,打造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能源基地,进一步将西区的战略资源型城市使命发挥出来。

(二)“经济活力强”:凸显西区经济新动能正在形成

西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等战略,全力推动西区从传统煤及煤化工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变,循环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全省首批9个、全市唯一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

1.资源性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川能投煤焦化产业整合及煤化工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建设之中;德胜焦化、攀煤联合焦化、翰通焦化三家企业整合再生形成的年产值150亿元的工业航母即将建成;泓岩科技完成高炉烟道灰提取次氧化锌技术攻关形成。  

2.接续替代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康复康养器具产业、钒钛终端产业和钒钛钢铁循环铸造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形成。

3.多元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工业体系从一煤独大向康养器具、钒钛终端产业和钒钛钢铁循环铸造产业机械装备制造、新型能源、钒钛材料等新兴产业多业支撑转变。

4.转型园区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格里坪工业园区先后被授予省级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称号。

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到2018年西区三次产业结构由0.9:84.7:14.4调整为0.8:74.8:24.4,地区生产总值由85.7亿元增加至131.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53.7%。

6.精品农业特色鲜明。坚持走精品特色农业之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成立了家庭农场1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发展农业企业23家,培育了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噹噹鸡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梅子箐芒果基地创建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丽新园艺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盆花基地。

(三)“生态环境优”:凸显西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西区坚持铁腕治污,生态环境显著改观,实现了从“黑珍珠”到“绿翡翠”的转变。

环境整治亮点纷呈。创新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形成石漠化治理与景区开发相结合的“西佛山模式”,生态恢复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的“金家村模式”,污染治理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席草坪模式”,环境整治与产业转型相结合的“新启模式”,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生态绿化成效显著。攀钢集团石灰石矿停止开采作业,按计划退出苏铁保区并启动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宝鼎—清香坪片区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尖山生态治理项目全面完工,综合生态修复面积500余亩;攀煤矸石山种植芒果、蓝花楹、凤凰树300余亩,矸石山治理成效明显;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由2011年的5.28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3.11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1%;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从2014年的88.8%,提高到2017年的97.5%。

“五创联动”扎实推进。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基本达标、力争通过验收”的总体目标,完成河门口公园、新庄高速出口等城市景观打造,创建花园式单位(社区)12家,花园农家乐、酒店4家。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四)“城乡风貌美”:凸显西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西区克难攻坚,坚持片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双管齐下,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攻坚,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现代化宜居城区的雏形。

老城有机更新。新区以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修复和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黑转绿”进程,加速推进清香坪、大水井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星瑞时代广场c区、蓝湖国际二期600亩生态公园,建成千亩蓝花楹集中种植区,凤凰树大道初见成效,河门口三角梅主题公园成为全市人民休闲娱乐新去处,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新城高标准建设。大水井新区开发提上建设日程,高标准规划设计,现代时尚城区愿景进一步明晰。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优质化转变,引进北京华联、国美电器、太平洋影院等多家知名连锁商贸企业,清香坪、大水井、河门口、格里坪四大商圈定格成型。

美丽新村建设卓有成效。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完成幸福美丽新村8个,建成省级“四好村”1个、市级“四好村”5个。

(五)“文旅特色浓”:凸显西区文旅资源的市场效应

西区康养旅游发展势头强,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是2012年的5.53亿元的5.24倍。

——高位构建“一廊一谷三小镇”。西区深入挖掘文化潜质,明确了“一廊一谷三小镇”(即金沙画廊旅游综合体、康养苏铁谷、格里坪康复辅具特色小镇庄上片区、河门口文创小镇、西佛山禅意小镇)五大项目为龙头,形成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建设深入推进。全域、全时、全态推进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整体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西区门户、跨省过境旅游驿站、靓丽“康养苏铁谷”西客厅。

——康养旅游品牌效益逐步彰显。西佛山、苏铁福镇、庄上旅游新村具备接待能力,全区康养旅游床位达到3280张。苏铁文化旅游节、庄上狂欢水宴、西佛山蓝花楹节等系列节庆活动蔚然成风。

(六)“民生福祉高”:凸显西区转型发展的以人为本

2018年,西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7亿元,增长6.7%,城镇居民人在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

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切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4年以来,累计整合资金18.96亿元用于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针对西区困难群体多、居住条件差的实际,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全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稳步推进棚户区、煤炭采空沉陷区居民搬迁,扎实开展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2014年以来,累计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52套,2017年以来实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12344户,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各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西区着力节水型社会、高标准农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完成金家村村道改造、经堂村农村公路新建等项目建设;开展镇街打造和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庄上“乡村花景”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项目成为新的赏花打卡地。

二、“八大举措”:凸显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攀枝花西区因地制宜,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和自身的特点,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五转一挖一提一增”西区路径,彻底摆脱了对过去占该区整个工业85%的煤及煤化工依赖,全面转向绿色健康发展。

(一)转变发展思维:坚定涅槃重生新思维

一是坚持大局观。坚决响应国家去产能的号召,2012年至今,淘汰落后企业13家,关闭污染企业133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109个。

二是坚守转型不动摇。放弃对资源的依赖,下定决心走转型发展道路,面对产业体系重建、财政收支失衡(财政总额2014 -2017年降幅达21%)、企业转型艰难、居民增收困难等障碍,但西区转型发展的决心毫不动摇,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路始终如一。

三是升级与补链相得益彰。西区在转型过程中不断转变认识,主要立足于两个方面:招商中一方面对现有煤炭存量资源产业资产如何盘活,发挥效益,进行思考,注重引进能够盘活已退出产业遗留资产的企业,如对煤焦化产业改造升级的企业等;另一方面,立足增量资源,充分利用有钒钛和阳光资源,发展接续产业,大力引进有利于补强相关产业链条的企业,如义肢生产企业等。

四是契合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五个基地建设,尤其是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建设具有延续性和前瞻性,高度契合西区现有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定位。

五是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中生有。西区根据医疗市场和日用品市场对康养康护康养器具的需求,结合西区钛钛在低温176度和高温300度之间性能都稳定,以强链、延链、补链招大引强,形成了高品质康护康养器具的产业聚集。

(二)转变增长动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第一,抓产业延伸,升级传统煤炭资源产业,走内生型发展之路。西区淘汰传统煤炭产业的同时,注重利用其遗留资源,积极发展煤焦化工清洁能源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设备更新、技术升级、股权合作等方式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如总投资12亿元的川能投煤焦化产业整合及煤化工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已落地推进实施;德胜焦化、攀煤联合焦化、翰通焦化三家企业整合再生,年产值150亿元的工业航母加速形成;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国电龙源电力 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等开工建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二,抓产业更新,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走外生型主导产业更新路径。依托攀枝花钒钛资源和阳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重构,形成再生式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康复康养器具产业、钛终端产品产业、钒钛钢铁循环铸造产业、煤化工清洁能源产业,重塑工业体系;对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和消化高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等二次资源;突出发展旅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初步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依托和精品旅游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注重三产提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强化农业增效,走精品特色农业之路。通过“摒弃”和“重构”,西区的发展摆脱了对传统煤及煤化工产业的高度依赖,建立起符合要素禀赋特征、立足工业三产健全、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形成转型发展“引擎”。

第三,抓招商引资,为转型发展注入产业发展动能。重塑的产业体系须由企业落地,西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准匹配、高效对接,通过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提升产业集群集聚水平。2014年至2017年间,西区累计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91个,2018年累计争取到位各类补助资金8.4亿元。通过大力度招商引资,西区重塑的产业体系得以做实,转型发展“引擎”的动能得以释放。

第四,抓产业融合,形成全方位协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立足阳光、钒钛等资源打造“大康养”产业布局,注重医养结合,注重康养服务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生产用于医疗、康复等领域的钛材料制品的企业发展,形成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格局。

第五,抓产业承载,强化产业园区工业载体支撑。格里坪工业园区“腾笼换鸟”,逐步改变传统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局面,形成以康养装备及配套产业为主导,聚焦钒钛钢铁循环铸造产业、康复康养器具产业、钒钛终端产品产业、煤化工清洁能源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的现代新型工业园,切实增强高端产业承载功能。格里坪工业园区先后被授予四川省首批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省首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川商产业园区、四川康复康养器具产业园等称号。

(三)转变增长方式: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西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动摇,严守发展底线和生态红线,围绕“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治理”,保护好、维护好和建设好“绿水青山”,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绘就西区“绿色发展新版图”。

一是,生态环境坚持“治”“修”结合。先后编制16个环境治理规划及专项治理方案,推进矿山开采区生态恢复、沿江两岸绿化、森林城市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探索出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景区打造相结合的“西佛山模式”。

二是,污染防治坚持“关”“引”结合。将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关、停、并、转、升”,探索出环境整治与产业整合、转型升级相结合的“新启模式”。

三是,环境整治坚持“并”“转”结合。立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环境整治作为城市转型发展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突破口,推进扬尘控制、固体废弃物治理和污染减排,实施“点源、线源、面源”全面整治,探索出环境整治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席草坪模式”、污染治理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的“金家村模式”。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和消化高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等二次资源,建成了正德环保循环铸造产业园、杰杰工贸废轮胎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全省首批9个、全市唯一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

(四)转变生态环境:营造生产生活新生态

2013年西区开始启动了三年项目,在全省创建污染防治示范区,每年一千万资金进行环境整治。

首先,实现了“黑珍珠”到“绿翡翠”的转变。西区探索出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景区打造相结合的“西佛山模式”,2012年至今累计投入28.23亿元,清理煤炭等物料700余万吨、清理面积530余亩,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由2011年的5.28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3.11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1%。

其次,实现了“脏乱差”到“蓝绿青”的转变。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关、停、并、转、升”,探索出环境整治与产业整合、转型升级相结合的“新启模式”。2012年至今,淘汰落后企业13家,关闭污染企业133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109个,引进了3d打印康复辅具装配中心、午跃科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最后,实现了“先生产”到“宜生活”的转变。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扬尘控制、固体废弃物治理和污染减排,实施“点源、线源、面源”全面整治,探索出环境整治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席草坪模式”、污染治理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的“金家村模式”,打造出蓝湖生态公园、河门口公园等一批精品绿地和特色景观,成功建成新庄村、金家村、庄上村等一批生态示范村。

(五)挖掘资源优势:培养经济增长新空间

一是,用好钒钛资源。西区立足并大力挖掘攀枝花钒钛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攀枝花钒钛”区域公共品牌,助力产业持久发展。将企业产品由钒钛材料的康复器具向居民美好生活用品延伸;积极引进钒钛最终产品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等,筹建钒钛小商品产业园,推进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紧抓钒钛资源,通过强链、延链、补链,激发产业“链”式效应和集群效应。

二是,做足阳光康养。立足阳光资源挖掘康养产业链机遇,打造区域医养示范,为康养产业“立标”。整合养老、康养产业资金1300万元,盘活市二医院老住院部闲置房产,建成将医疗、照护、颐养、康复四大功能整合在一个区域的攀西医养(康复)示范中心。培育健康服务产业,为经济发展“鼓劲”;建成3d打印康复辅具装配中心,在多家医院建成辅具装配室,为攀西地区提供康复辅具的“量身定制打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深化医养结合内涵,西区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合作,打造临床护理与生活照料相结合、临床诊断与疾病康复相结合、养老疏导与临终关怀相结合、专病食谱与调养药膳相结合的“四结合医护型”日照机构和养老院。发展民族中医产业,为阳光康养“添色”。大力发展针灸、推拿、牵引、电疗、中医熏蒸和石蜡疗法等特色中医药服务,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治未病科室与健康体检结合,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大力发展本土特色中医诊所,吸引攀枝花和周边地区市民前来就医。

三是,挖掘红色文化。攀枝花不仅留有“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文物,也传承了“三线精神”,西区结合红色旅游产业,打造“三线文化产业体系”,创新文旅产业发展。依托西区辖内河门口街道金江水泥厂、502电厂、石灰石矿、地下防空洞等工业生产遗迹,以及河门口商场、河门口邮政所、八角亭、河门口照相馆等保留完整的厚重历史生活痕迹,还有“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者在该地居住等,打造“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工业观光区、特色商业区、影视播放区、生活体验区和居家生活区。

(六)转变体制机制:优化投资营商新环境

——创新工作推动机制。西区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领导小组等机构,形成了区级领导包抓、人大政协监督、牵头部门承担、责任部门协作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加大关停并转力度,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取缔;加快推进化工、电力、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随着华阳二矿、姚家坪煤矿、孙家湾井的关闭,西区彻底退出煤炭采掘行业。

——健全招商引资机制。西区落实招商引资“三个三”要求,持续深化委托招商、展会招商,综合运用平台招商,重点面向宝鸡、南京、深圳、贵阳等城市,瞄准钒钛钢铁装备制造、康养、现代农业、大数据等领域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承接机制、激励机制,构建项目招商主体、承接主体、服务部门无缝对接体系。

——探索项目带动机制。西区坚持以项目化组织经济工作,围绕项目“竞进拉练”集中开工,加强重大项目组织调度,加快“五个一批”项目转化进程。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的原则,结合“五创联动”和“大规模绿化西区”工作,强力推进西佛山生态环境治理与景区建设、席草坪片区环境整治和产业升级等重点项目。  

——构建财政支持机制。西区紧盯攀西试验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重点领域,密切关注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动向,积极争取转移支付、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强化项目打造和跟踪对接。通过各方争取到的资金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血液,起到激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西区将有限的财力用在能够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刀刃上”,比如支持辖区涉煤企业深化与攀钢、攀煤、川能投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整合提升;落实“营改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税费,通过壮大“园保贷”、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等方式帮助企业打通融资难瓶颈。

(七)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现代宜居新城市

西区将改善城市面貌作为转型发展的工作抓手,通过优化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首先,坚持规划引领。确定西区主城区清香坪“一体两翼、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清香坪大水井片区控制性详规修编等规划,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建设蓝图初具规模。

其次,实施安居工程。加大棚户区、城中村、筒子楼改造力度,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8万套,完善商品房小区周边学校、路网、城市地下管网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

再次,狠抓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新区建设开发,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市转型发展新引擎。抓好棚改腾退土地整理开发,加快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态小区,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

最后,注重产城融合。城市建设过程中,紧扣全市打造“阳光花城、康养圣地”战略部署,按照主城区“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先后建成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植入辖区特色农产品展销、新能源及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3d打印、中医养生、商贸服务、教育文化等业态。

(八)增加民生福祉:实施民生改善新工程

第一,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重,以“三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引导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存量优化、产业层次不断丰富,做大做强工业,全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借力“互联网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康养旅游两大核心产业,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依托、康养旅游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做优做活三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将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增效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重一三产互动、融合创新,做特做精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第二,大力实施城市宜民工程。突出“现代”气息、体现“山地”特色、做好“阳光”文章、打响“花城”招牌。紧扣西区特殊的地理资源环境,重新审视西区作为全市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明晰城市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城市开发改造、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人文风貌打造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提品位,在协调发展中拓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后劲。围绕“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总体目标,通过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加强市容市貌整治,规范城市管理,着力塑造西区崭新城市形象。

第三,大力实施环境亲民工程。深入开展“净空”行动,加大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力度,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为主线,从点、线、面等多角度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面实施“净水”行动,更加注重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切实提升辖区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净土”行动,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第四,大力实施和谐惠民工程。大力度实施扶贫攻坚,实施 “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到2018年底前,全区低收入困难群体减45%;全面推进就业创新,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体系,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全方位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开展“双创”工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创建,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慈善、老龄、红十字和残疾人事业,努力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区。多渠道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深化信访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平安西区”建设,推进法治西区建设,扎实开展“法律七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三、“五条经验”: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的借鉴

当前四川资源型城市发展总体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全省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及路径。攀枝花西区走出的“西区路径”已见成效,西区的实践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五大经验。

经验之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摸清家底

资源型城市虽一般有依赖资源、生态堪忧等共性特征,但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同,城市的人文气质也不同。转型是必然选择,但只有先“摸清家底”,明确城市的禀赋优势、演进历程、文化特质,才能够给城市转型以清晰的发展定位。如果没有统筹考虑、预先谋划,就盲目效仿、武断行事,很可能事与愿违,导致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多走弯路甚至转型失败。攀枝花西区在产业落后、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决心转型,并非常清晰地把握住钒钛、阳光等资源优势,明确工业根基好、“三线建设”精神传承等特点,才有针对性地重构产业体系,打造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可见,先理清思路,后推进实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所应重视的首要内容。

经验之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放大优势

资源型城市衰败往往与自身优势资源的过度或无序开发有关,但这并非资源本身的过错。相反,这种优势资源为城市发展带来禀赋优势,在有为政府的合理干预下用对、用好这种禀赋优势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攀枝花西区正是紧紧抓住了城市的优势资源特色,在产业体系重构、企业引进与培育、文旅开发等方面做好钒钛、阳光、“三线建设”文章,促进城市自身禀赋优势得到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发挥,助力实现转型目标。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应尽量不跳开自身的禀赋特征,而应在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机制等方面发力。

经验之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传承创新

转型意味着求变,但变中往往蕴藏着不变,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而言,至少存在发展的初心不变与发展的方式转变这组对应关系。攀枝花西区的转型发展做到“在转型中蜕变,在坚守中发展”,成为成功转型的一大特征,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工业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不变,但着力提升工业品质,不仅有效更新利用了煤及煤化工等传统产业的遗留资源,而且兼顾发展清洁能源、工业提质升级等转型要求;二是坚持城市风范和气质不变,但发展思路求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保留、利用资源型城市过去发展的烙印和痕迹,既在重构的产业体系中保留了“强工业”的特征,又通过发展工业遗址旅游、“三线精神”体验等产业促进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实践中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成功转型具有积极作用。

经验之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改革创新

城市转型不仅要立足自有禀赋,同时也要用包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积极寻找外来动力,把握时代机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环境中,若因未能及时把握时代和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而言是无法挽回的损失。相反,若积极“走出去”“迎进来”甚至“搭顺车”,只要对转型有利,对发展有益,都应主动为之。攀枝花西区在转型过程中至少在下几个方面及时把握住了机遇: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淘汰落后煤炭相关产能,摆脱资源依赖;二是在国家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高压下积极争取政策、狠抓环境治理;三是及时布局康养产业,同时匹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康养需求增大和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四是钒钛材料终端产品制造业符合我国制造业振兴的宏观方向;五是在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突破的背景下紧抓南向发展机遇积极进行南向开放门户示范区、东盟及东南亚跨境电商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准备。可见,资源型城市应尽量把握一切可能的发展机遇,借力、应势促进自身转型发展。

经验之五: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以民生为根本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不仅应在产业转型和升级方面下功夫,同时也应将保障与改善民生纳入整个转型框架,让两者互为动力、统筹推进。攀枝花西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民生保障与改善领域的投入不少于产业转型,很好地践行了“转型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具体而言:一是工矿企业社区转型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居民生活与产业的品质协同提升;二是产业体系重构与城市生态优化齐抓并举,发展动力量级与人居环境质量协同提高;三是康养产业与卫生健康事业同步发展,做到促产业与改民生高度融合。总之,无论是从发展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发展的措施来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都应将民生改善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四、“内外兼修”:促进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练好“内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攀枝花西区为全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和积累了经验,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等精神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尚未全面成功,因此西区还需努力。

——继续做好“钒钛、阳光”两篇命题文章。西区的转型发展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用力,转型中不能脱离“钒钛、阳光”两篇命题文章,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新起点、新方位,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工业、康养、文旅、农业、民生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和城市转型发展,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西区力量。

——“工业强区”,强大三大产业集群。市委瑞云书记提出了“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西区“富区”“强区”还需以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为主业,继续加快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围绕钒钛产业链,做大做强钒钛产业,着力筹建钒钛小商品产业园,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打造“攀枝花钒钛”品牌,通过营销、宣传等举措,让钒钛终端消费品进入到千家万户;煤焦化产业整合及煤化工清洁能源产业链的提档升级方面,要对准上级各项政策,着力降低耗电量大、无污染的新产业电价。

——提升“五全”特色康养品质。康养方面,要努力做到全龄、全域、全程、全景、全态这“五全”,发挥川西南门户的地理位置优势,围绕“一廊一谷三小镇”规划等建设,推出实施“康养 旅游”“康养 研学”等“康养10 ”,并将康养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嵌入城市小区作为标配,提供优质、便捷的居家康养服务,体现攀枝花、西区独特优势,做活做大康养房地产业。

——打造体现“三线”情怀的农旅新场景。西区农业要在高端上下功夫,提升都市农业的特质,提供“记得住大三线情怀和田园乡愁”的农事体验项目,着力构建康养绿色质地的生态环境,打造出优质精细特色农产品,同时,加大植树造林、造景的投入,整合土地资源,打造亲水性生态环境;将节庆活动、产品营销、景点打造、传播三线建设精神等结合起来,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城市宣传力度,为西区转型发展助力。

(二)外部給力:转型涅槃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是,指导全省各资源型城市研究制定转型发展规划。根据省内各资源型城市禀赋特征、产业基础,以及全省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专项规划。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专项规划要体现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要与既有产业基础相适应,要注重保留城市特有的文化元素、人文气质和生态本底。

二是,建议筹建省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将基金专门资助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尤其加大对已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扶持力度,助力其转型发展。

三是,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电价优惠政策。目前,我省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多,环境治理任务重,尤其是电价等要素价格高的问题。因此,应给予资源型城市对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电价优惠政策,使资源型城市能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厚积薄发,以弥补退出产能和财税流失的空间。

四是,削低资源型产业退出的壁垒。对于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转型的重点就是产业的脱资源化,使各项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但其资源型产业很难按照市场的经济性要求顺利从传统产业中退出,退出壁垒较高。我省应通过地方法规或行政手段加速衰退型产业的资本折旧、为限产或停产企业提供转产贷款或信用担保、减轻债务、减免税收、完善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等以促进资本的转移,削低资源型产业的退出门槛。

五是,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及我省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发展案例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系统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工作成效。

六是,完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议在省级层面专门成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领导联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工作,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协同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


(编辑 郑婕)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7411威尼斯的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威尼斯2299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