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县城城镇化的经验及对安徽的启示-威尼斯2299

威尼斯2299
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苏浙县城城镇化的经验及对安徽的启示

时间:2023-08-23 15:14:17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浙江两省(以下简称“苏浙”)在推进县城城镇化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思路、方法和路径,为安徽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苏浙推动

县城城镇化的典型经验

以特色产业为基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苏浙坚持围绕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一是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江苏泰兴实施产业强市特色发展“123”工程,打造地标产业,力争“十四五”期末,形成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浙江嘉善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现有世界500强企业16家、上市企业9家。二是推动特色产业延链强链。浙江云和县实施“木玩 ”战略,将木玩产业与城市建设、学前教育、全域旅游、动漫文创、电子商务等有机融合,构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木玩企业数量达1000多家,产值近100亿元,产品总量占全国的66%、世界的40%,直接带动就业3万余人。江苏江阴市新桥镇服装产业加快产业链资源整合,总部抓住上游产品企划、品牌管理和下游供应链、营销网络管理,中端生产委外合作,实现了对省内外数百家供应商、近8万名员工等产业链资源的整合。三是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江苏泰兴加快“智改数转”,创成省星级上云企业14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

以多元平台为载体,铸造资源要素强磁场。苏浙泰兴、江阴、张家港、嘉善、云和5县(市)着力优化发展空间,加快培育产业平台、科创平台、服务平台等,完善配套功能,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一是优化整合城镇发展平台。云和通过多轮规划修编,持续扩大县城发展空间,县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85平方公里,县城集聚全县80%以上人口。在建好县城的同时,苏浙还将若干产业基础好、交通区位优、人口集聚多的城镇对标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打造为县域副中心。如泰兴将黄桥镇、虹桥镇,嘉善将姚庄镇、西塘镇等重点镇打造为县域副中心。有些重点镇区常住人口已超过10万人。二是培育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泰兴重点打造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筹)和3个市级工业园区;嘉善拥有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通信电子高新技术园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仍在积极打造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等平台,产业发展空间得到保障。三是布局建设科创服务平台。嘉善建设祥符荡科创绿谷、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嘉善国际创新中心、浙大三角智慧绿洲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推动全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至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家。张家港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张家港研究院、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现货清单业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半导体、港口物流等产业发展。四是共建合作平台。云和与毗邻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共同谋划开发近10平方公里的云景生态产业园。江阴新桥镇与中关村北科建集团合作在上海虹桥创新中心投资建设7100平方米离岸创新基地。

以提质升品为方向,打造现代城市升级版。在新一轮的城市功能提升中,苏浙既重“面子”、更重“里子”,既重建设、更重管理,城市的宜居水平和软实力不断提升。调研所到之处,无论是县城、集镇还是乡村,不仅功能完善、生活便捷,而且处处彰显着独特的文化气质,处处是优美的风景,令人向往。一是城市文化凸显化。苏浙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有的独特文化品牌,如嘉善打造的“善文化”区域文化品牌,云和依托木玩产业特色打造“童话云和”文化品牌。在苏浙,城市有展览馆,村庄有村史馆,企业有文化馆,这些都成了重要的展示窗口。二是社会治理智慧化。苏浙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助推县镇村的社会治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江阴新桥镇探索“四个一”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和“云上新桥智慧小镇”平台,对镇村实行统一管理。云和实施“街乡共治”,推行“互联网 乡事城办”服务,实现进城农民80%以上原需回户籍流出地乡镇办理的事项“线上办、跑零次”。三是人居环境靓丽化。嘉善大力实施治水、治污、治废、拆违等行动,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全县县控以上断面ⅲ类水占比达到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云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手段,探索农村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全面优化美化城乡环境。

以农民集聚为突破,提升城乡融合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围绕农民向城镇集聚转移,有序推动城乡要素合理分配,实现城乡空间重构。一是以集聚为导向,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云和通过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大搬快治解危清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引导农民采用自建房屋、公寓安置、资金补助等方式下山转移,完成农民搬迁4万余人,实现58%的农民下山向县城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嘉善推进“农房集聚”工程,建设一批城乡一体新社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转移。二是以激活为目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云和全面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村民按量化份额取得村集体收益分红。泰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试点,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嘉善推进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截至目前,集体产权交易248笔,金额达到8.63亿元;推动全域土地流转,累计土地流转面积25.2万亩,占比87.6%;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农家乐、民宿和乡村旅游项目。三是以规划为引领,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嘉善将县域507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形成1个发展规划、1个国土空间规划、n个专项规划的“1 1 n”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全县建成各镇10分钟内上高速、县城到各镇不超过20分钟、各镇之间不超过40分钟、乡村道路普遍到户、镇村公交全部联通的交通网,实现城乡居民同源同质同网同价供水。

以市场化配置为抓手,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坚持用市场经济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动资金、土地和人才要素资源向需要的地方集聚。一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泰兴设立县域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有序实施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设施投资运营,加快推进ppp项目、eod等融资模式;设立双创引导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优质产业项目。二是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嘉善开展“飞地抱团”,将各个村腾退“低小散”企业获得的土地指标流转,再加上“强村计划”每年分配给各个镇村的土地,统一归集后,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抱团建园区。三是创新引才留才方式。泰兴深入开展“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就业友好、创业友好、成长友好、生活友好、人文友好“五大工程”,努力让青年既留得下来又能有所作为;出台人才新政“双十条”,根据不同人才量身定制扶持措施;加快青年社区、人才社区建设,优化书吧、咖啡吧、运动吧布局建设,提升城市年轻态。

对安徽推动

县城城镇化的启示

县城城镇化的关键在于“特”。从苏浙县(市)的发展来看,各地立足实际,探索走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道路。安徽省59个县,在资源禀赋、产业特点、交通区位、人文特质、生态环境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和特质,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差异定位、产业细分、错位互补,凸显自身独特核心元素,走特色化和专业化之路。

县城城镇化的命脉在于“产”。产业是城市的根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反之亦然。苏浙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早年间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乡镇工业、块状经济,如今依托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大力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安徽省部分县(市)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质态不优。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县(市)只有聚力发展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才能实现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县城城镇化的根本在于“人”。人是城市的根本,城市发展依靠人,也是为了人。苏浙在推进县域发展时,不仅关注本地人口,也关注外来人口;不仅关注人的就业、住房、交通等物质层面需求,也关注人的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需求;不仅关注高端科技人才,也关注普通青年群体,始终坚持以产业聚人气,以服务暖人心,切实把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安徽省是人口大省,户籍人口7000多万,但是人口外流严重,每年约有1000万劳动力在县外务工,省内大部分县(市)都是人口外流县。安徽省最大的资源在于人,最大的潜力也在于人,县域发展要找出人、产、城发展的契合点,通过服务人、留住人、成就人,将人口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能。

县城城镇化的动力在于“改”。苏浙县(市)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开拓创新、积极主动作为,大胆探索新思路,勇于摸索新方法,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相对而言,安徽省不少干部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的魄力还不够大、创新的措施还不够多,方方面面的活力动力还没有被彻底激发。各县(市)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只要符合实际、人民拥护的,就去试、就去改、就去闯,才能探索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安徽县城

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引导安徽省各县(市)对照苏浙地区,树立目标导向、标杆思维、争先意识,聚焦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建设、为民服务发力,鼓励先行先试,持续提升功能品质活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设施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治理体系健全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围绕特色产业培育,构建集群发展生态圈。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抓好特色产业研究工作,制定更加细分可操作的产业路线图和招商图谱。围绕培育打造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基金招商,积极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加速集聚,培育地标性产业。推动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细分领域,做精做专相关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积极融入周边中心城市的产业链布局,推动重点产业与邻近中心城市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研发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推动各县(市)整合优化现有开发区、园中园或产业集聚区,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园区。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培育高能级发展平台。各县(市)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预留未来充足发展空间。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合理搬迁撤并一批村庄,推动结余建设用地向县城、园区、重点镇等重点开发区域集中。鼓励山区县(市)结合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等工程,推动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鼓励县城人口较多、产业发展较好的县(市)规划建设县城新区或县城副中心。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支持采取“飞地”抱团、园区共建、毗邻区域合作开发等形式,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

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彰显现代城市新形象。各县(市)要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文化涵养,推动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主动提升软实力。根据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方面的特点,准确定位城市形象。推动各县(市)建设城市综合展示馆,将其打造为展示城市建设成就、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宣传城市形象与理念、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系统谋划设计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城市标语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标识。加快布局建设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不断扩大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实现“一网通办”“一脑通治”。鼓励重点镇村建设智慧化基层治理平台。

加快补短板促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合理测算未来人口规模,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建设标准,超前布局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形成适度超前、满足未来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有序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构建便捷“生活圈”、优良“服务圈”、繁荣“商业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改造试点,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鼓励各地积极对接运用县城建设短板贷、城市片区更新贷、资产盘活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整区域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等建设。

聚焦重点群体需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考虑县域发展实际,创环境,优服务,满足回流老乡、青年群体、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需求,更充分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握人口回流大趋势,优化投资兴业环境,做好高质量教育供给、高水平医疗保障等工作,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完善双创平台和创业政策,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依托县城打造一批新型消费中心,建设若干青年社区,提升城市年轻态,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不断满足青年人就业和消费需求。推进同城同待遇,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其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能力。

鼓励先行先试,率先开展一批试点示范。推进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特色发展路径,打造成综合样板。鼓励各县(市)聚焦投融资体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农村土地改革、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率先试点探索改革创新举措。支持各县(市)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尽快开工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积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营模式。做好县城城镇化发展经验模式的总结和提炼,通过组织试点县(市)实地调研、实施年度评估、发布典型案例集等方式宣传推广,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陈香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7411威尼斯的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威尼斯2299的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威尼斯2299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