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产业作为支撑。甘肃省陇西县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扎实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陇西县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未来要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过程监测、全周期服务的理念,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养结合、康养结合,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着力“固链”“延链”“强链”“补链”,促进中医药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为陇西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县域经济;陇西县;中医药;特色产业
[作者单位] 中共陇西县委党校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西县因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中药材种植,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素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的美称,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2021年, 陇西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1.9%,主产区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约40%。中医药产业已发展成为支撑陇西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
发展成效
近年来,陇西县锚定打造甘肃省县域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加强政策引领,强化种植基地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品牌培育,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中国药都”和“全省专用特色物流基地”。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坚持政策法规定方向,先后编制了《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陇西县“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关于加快全县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暨打造中国药都的实施意见》《关于陇西县抢抓政策机遇全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等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文件,从高标准打造中国药都、打造中药材高标准种植产业、优化中医药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指导标准化种植等方面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种植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培育了陇芪系列、渭党系列、中柴系列等10多个品种,制定的黄芪、黄芩、党参等1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被确定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种质资源库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达到180种3300份。采取“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形式,扎实推进良种扩繁推广工作,年产优质种子750吨、种苗4000吨。建成省级中药材(黄芪、党参、黄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3个。
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了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入驻国药、广药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广药白云山中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产。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5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各类保健产品26个,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建成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和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现代仓储物流智能云仓,带动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10万吨。建成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中药材经营企业500多家,年交易量近100万吨,交易额近200亿元,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达20%以上,党参、黄芪等部分品种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品牌培育成绩突出。成功申请为“中国黄芪之乡”“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扶持企业争创品牌产品,累计申报注册“惠森”“中天泰科”“陇山渭水”等中药产品商标30余个。
存在问题
中医药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陇西县中医药加工一直是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产业链短、科研投入少、开发力度小,整体效益增长缓慢。产业整体特征凸显多、散、弱。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型企业较多,但加工不规范、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不高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医康养融合创新不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医养结合、康养保健等大健康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产品在养生、康养、保健等方面的发展潜力未得到有效激励,未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同时,中医药旅游养生景区景点开发不够,标准比较低,特色不够明显,缺乏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内涵。
产业融合发展效果不明显。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能力比较弱,与全国中医药发展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在政策把握的导向上存在着偏差,虽然引进了大企业和现代化制药技术,但是对于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小项目小企业引进力度不强。
药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虽然首阳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20%,但是与市场相配套的质量检测、信息发布、电商平台、物流等功能设施有待完善,现代化交易手段和网络设备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才支撑力度不强。随着县域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支撑陇西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质效出现不匹配现象,产学研合作平台尚未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逐步凸显。另外,政策落实路径不够明确,激励措施不到位,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入总量偏少。
优化建议
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要结合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定位,聚焦特色、分类施策、错位发展,树立鲜明的发展导向,推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在工业主导上促增量,立足中医药产业发展,强化扶植一批基础优势明显、产业链延展韧性更足、市场营销竞争策略突出的中医药企业。其次要优化服务质量,拓展城市服务增量空间,加快构建以快速路网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商贸流通和物流通道体系建设,为打造中医药物流提供基础支撑。
加强中药材种业培育。要推进标准化种植生产,深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农业种植、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快发展中药材种业,抓好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二期工程建设。开展党参、黄芪等道地大宗中药材种子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推广、标准化栽培模式研究,推进中药材“两证一标识”溯源管理。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在道地药材主产区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试点,对中药材种子种苗进行良种补贴,将中药材新品种选育、扩繁纳入产地初加工的项目扶持范围,加大对道地中药材产区土壤改良资金扶持力度。
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陇西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优势,积极推动县内中医药企业与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省药检院陇西分院、省食检院陇西分院实验室联合共建共享,加强中药材产地环境动态评价、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检测、原药有害成分鉴定、中药材有效成分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农业投入品检测化验等工作,并加快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流通、应用全程质量追溯。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全力推进定西中医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主动与省内外院校和社会资本合作,确定学校规模、合作方式等内容,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加强与省内外中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引进,传承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中药新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推出新产品和新剂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聚拢中小型项目开发,构建完整产业布局。整合政府、高校、企业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政研产的统一部署,培养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发展大健康产业。集中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成立专门的中医药研发机构和营销平台,开发各种中药制剂、保健品和饮料等大健康产品,与市场接轨。借助网络信息传媒,宣传悠久的中医药历史文化,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全面展示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就和威尼斯2299的文化品位。建立“互联网 中药产业 现代物流”的平台模式,逐步发展中医药产业平台经济,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信息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形成具有产地特色优势的品牌,提升竞争力。
李玉田